查看原文
其他

红色记忆 | 联升社学、谢氏大宗祠:广州起义部队的庇护所

2016-06-24 陈淑娴 石建华 白云时事
建党95周年·红色记忆

       1927年12月11日,中共骨干苏兆征、张太雷、周文雍、叶挺、徐向前、叶剑英、王侃予、唐维等领导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广州起义,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,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。广州起义失败后,后撤起义军经过沙河、燕塘、龙眼洞翻山越岭来到太和,在前哨点联升社学驻扎了200人,其余1000人则在谢氏大宗祠驻扎。作为后撤起义军的庇护所,联升社学和谢氏大宗祠在新时代里被赋予了更多内涵。

谢氏大宗祠曾为1000名起义军提供庇护。陈淑娴 摄
A粮仓作后盾,庇护1200多名后撤起义军

       1927年12月11日,在张太雷、叶挺、黄平、周文雍、叶剑英等领导下,教导团全部、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,分数路向广州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,爆发了广州起义。然而,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,终因众寡悬殊,起义军遭到严重损失。
       据《太和镇志》主编谢汉清介绍,当年失败后的起义军经沙河、燕塘、龙眼洞翻山越岭向太和撤退,最终约200人在联升社学落脚,将联升社学作为前哨点,他们在此开会,商讨对策,而后续来的1000人则驻扎在距离联升社学1公里处谢家庄的谢氏大宗祠。
       为何后撤起义军会来到这两处地方?谢汉清直言,当时叶剑英率领的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,叶剑英是梅县人,而谢家庄人几乎都是从梅县迁移来的,他们彼此间有着老乡的联系。另一重要因素是,太和的谷仓粮食充足。
        “由于当时谢家庄有习俗,每到清明扫墓拜山时节,谢氏族人就集体吃饭,所以当时谢氏大宗祠有6个大锅,再加上谢氏祖先收田租拥有众多谷仓,这成为后撤起义军粮食供应的强大后盾。”谢汉清说。
       经过一日的休整,广州起义后撤队伍经竹料北上花县,在行进的过程中,还收编了100余太和本地民众当兵,在花县组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司,逗留3天后向海陆丰方向挺进与彭湃会师。

新时代里,联升社学被赋予了更多内涵。(资料图片)石建华 摄
B旧址换新颜,留下一段红色记忆

       如今,距后撤起义军驻扎联升社学和谢氏大宗祠已近90周年,当时驻扎的情况迫于形势未能留下点滴痕迹,然而,这一段红色记忆却仍保留在当地老人的脑海中,联升社学和谢氏大宗祠也被更好地保护、利用起来。
       据了解,早在1993年,联升社学被广州市文化局登记为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,2002年7月被列入为市文物保护单位。距广州起义90年后的今天,联升社学的内涵更加丰富了,太和镇老年人活动中心、文化活动中心、星光老人之家、中(小)学校德育教育基地、太和戏曲社都在这里驻扎,这里已成为了老少皆宜的活动基地。
       太和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由于联升社学的用途经过多次变更,加上年久失修,主体建筑出现漏水等损坏状况。今年该镇将按修旧如旧的原则,对联升社学进行修复,复原其旧貌,让联升社学继续发挥其作用。
       而谢氏大宗祠早在2007年在多方筹集资金下完成了修缮,如今是区登记文物单位,成为本地村民平日消遣活动的场所和婚嫁迎娶的设宴场所。
       日前,记者在谢氏大宗祠看到,灰塑、壁画、石雕等修饰如旧,数位长者在里面娱乐,也有长者静坐在大门前,享受静谧的时光。那一段与红色有关的革命历史,依然保留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。

(陈淑娴)


每日更新

      扎根白云八载,我们靠脚板走出新闻,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白云的点滴变化。了解白云区,请关注白云时事公众号 Gz_byss

       您还可以登陆“白云时事”网站http://byss.by.gov.cn,了解更多关于白云的第一手好新闻。


扫描

二维码

了解更多详情

本文来源:白云时事  2016年6月24日  第三版

本期整理编辑:陈会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